EN
市场活动文章发表

首页 > 公司介绍 > 新闻动态 > 文章发表

项目文章|单细胞RNA测序分析揭示了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小鼠骨髓与骨质减少的关系
发布时间:2022-02-15 19:12:56  

研究背景

I型糖尿病(Type 1 diabetes,T1D)是一种可由多因素导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,其主要病理特征是因自身免疫攻击胰腺β细胞而导致的高血糖。T1D好发于青少年(发病高峰年龄为6~15岁),且不同症状的出现不受年龄的限制。因其症状和并发症对青少年成长有较为严重的影响,T1D的发病机制与并发症的预防受到广泛重视。目前对T1D的遗传学、流行病学和临床管理已有广泛的认识,但对T1D患者骨髓细胞的变化了解仍然有限。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T1D与炎症和免疫细胞(如中性粒细胞、巨噬细胞、树突状细胞和B淋巴细胞)密切有关,这些免疫细胞可以启动并促进T1D的病理进程。此外,外周免疫细胞比例的变化也与T1D引起的许多并发症有关,例如骨质减少和由骨质减少造成的骨折。然而,目前对T1D诱导骨质减少的机制没有明确的了解,也没有预防的标准指南。因此,揭示T1D诱导骨质减少的机制研究是迫切需要的,这将有利于降低T1D患者骨质减少和骨折的风险,从而提高T1D患者的生活质量。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是参与各种免疫反应中不可或缺的,中性粒细胞-淋巴细胞比值(NLR)升高已被广泛作为炎症和疾病的标志物。目前,已有研究表明T1D患者均有骨密度降低和外周血NLR升高的表现。骨髓作为产生免疫细胞的最初器官,其在T1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,尤其对于T1D骨髓中细胞种类的变化以及与骨质减少的相关性仍然知之甚少。本研究旨在通过单细胞RNA测序技术,揭示STZ诱导的T1D小鼠骨髓细胞的图谱,并揭示其骨髓和骨质减少的关系。

 

方法流程

本研究使用新格元GEXSCOPE®单细胞测序技术完成研究,采集健康(C组)和STZ诱导的T1D小鼠(D组)股骨和胫骨的全骨髓细胞构建scRNA-seq文库从而进行单细胞RNA测序分析重点关注比例变化最显著的BM-中性粒细胞和B淋巴细胞,并分析其在STZ诱导的T1D中的作用。此外,还通过单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中性粒细胞(BM-中性粒细胞)和B淋巴细胞的比例变化,并分析STZ诱导的T1D小鼠BM-中性粒细胞/B淋巴细胞比值与骨质减少的相关性。

 

图文摘要

 

结果

1. 健康小鼠和STZ诱导的T1D小鼠的骨髓细胞图谱

作者从健康小鼠(C组)和STZ诱导的T1D小鼠(D组)的股骨和胫骨中收集了整个骨髓细胞。经消化和去红细胞处理后,C组收集12279个细胞,D组收集15118个细胞,分别进行单细胞RNA-seq分析(图1A)。图1B显示了C组和D组所有细胞的聚类UMAP图。C组和D组细胞均被分为12个细胞类型,包括中性粒细胞(主要表达Cxcr2、Ly6g、Ltf)、单核细胞(主要表达Fn1、Ccr2、F13a1)、中性粒细胞髓系祖细胞(NMP,主要表达Elane、Mpo、Prtn3)、T淋巴细胞(主要表达Cd3d、Ccl5、Ms4a4b)、B淋巴细胞(主要表达Cd79a、Cd19、Ighm)、树突状细胞(DC,主要表达Siglech、Irf8、Bst2)、红细胞(主要表达Hba-a1、Hbb-bs、Hbb-bt)、造血干细胞(HSC,主要表达Cd34、Adgrg1、Cdk6)、巨噬细胞(主要表达C1qa1、Vcam1、Mrc1)、嗜碱性粒细胞(主要表达Cd200r3、Mcpt8、Prss34)、浆细胞(主要表达Jchain、Iglc、Mzb1)和间充质干细胞(MSC,主要表达Cxcl12、Col1a2、Lepr)(图1C、D、G、H)。CD45在所有免疫细胞中表达,单细胞测序结果中CD45+免疫细胞在C组中占95.44%,D组中占96.33%(图1F),这与流式细胞术的结果相符。在上述所有免疫细胞中,骨髓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最显著,B淋巴细胞比例下降最显著(图1E、F)。

 

图1.健康和STZ诱导的T1D小鼠的骨髓细胞图谱

 

2.STZ诱导的T1D小鼠骨髓中BM-中性粒细胞的异质性

为了探究BM-中性粒细胞的异质性,分析了BM-中性粒细胞亚群的特征。结果显示,BM-中性粒细胞可细分为6个亚群(图2A-C):BM-neutrophil_1(主要表达Asprv1、Prok2和Fbxl5)、BM-neutrophil_2(主要表达Ltf、Zmpste24和Cybb)、BM-neutrophil_3(主要表达Clec4d、Thbs1和Egr1)、BM-neutrophil_4(主要表达Ube2c、Mki67和Top2a)、BM-neutrophil_5(主要表达Pcna、Rrm2和Pclaf)和BM-neutrophil_6(主要表达Actb、CT010467.1、Tmsb4x)(图2B、F)。与C组相比,D组中BM-neutrophil_1的比例增加最为显著,而BM-neutrophil_3的比例下降最为显著(图2D)。此外,免疫组化染色验证了D组BM-中性粒细胞(CXCR2+)的增加(图2 E)。在6个中性粒细胞亚群的所有基因中,Asprv1、Ltf、Clec4d、Ube2c、Pcna和Actb的变化最为显著。Asprv1和Clec4d在BM-neutrophil_1和BM-neutrophil_3中的变化最为显著(图2E)。Ltf和Actb在全骨髓细胞和6个BM-中性粒细胞亚群中表达(图2E)。Ube2c和Pcna分别主要在BMneutrophil_4和BM-neutrophil_5中表达(图2F)。

 

图2.C组和D组间BM-中性粒细胞的特征

 

对6个BM-中性粒细胞亚群进行了拟时序分析。结果表明存在两种不同的细胞分化轨迹,一种从BM-neutrophil_4和BM-neutrophil_5开始,向BM-neutrophil_1或BM-neutrophil_3分化,另一种从BM-neutrophil_2和BM-neutrophil_6开始,向BM-neutrophil_1或BM-neutrophil_3分化(图 3A-D)。同时latent time和RNA速率分析也证明了以上分化轨迹(图 3E)。由于D组细胞中BM-neutrophil 1所占比例最高,因此对BM-neutrophil 1中上调的DEGs进行GO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。结果表明,BM-neutrophil 1的DEGs中富集的生物过程大部分与代谢、葡萄糖代谢、合成代谢和细胞运动信号通路有关。细胞组成主要是细胞外囊泡,包括外泌体和其他细胞器(图3G)。KEGG通路分析表明,破骨细胞分化、IL-17信号通路和TNF信号通路是DEGs中高度富集的信号通路(图3H)。如图3I-J所示,上调最多的前5位基因是Asprv1、Pim1、Cebpb、H1f0和Prok2,下调最多的前5位基因是Lyz2、Ifitm3、Thbs1、s100a8和Lcn2。

 

图3.BM-中性粒细胞亚群的差异轨迹和DEG的富集

 

3.STZ诱导的T1D小鼠骨髓中B淋巴细胞的异质性

作者还研究了B淋巴细胞的特征和分化情况。B淋巴细胞的常见标记基因是Bank1、CD83和Ighd(图4F)。B淋巴细胞可分为两个亚群,前体B细胞(Pre B)和Naive B细胞。它们的UMAP图如图4A-C所示。观察到Pre B在C组中占主导地位,而D组中只存在Naive B(图4D)。免疫组化证实,D组的B淋巴细胞数量(CD79a+)减少(图4E)。此外,latent time和RNA速率分析显示,Pre B细胞亚型的产生早于Naive B细胞亚型(图4G)。对B淋巴细胞中上调的DEGs进行GO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。GO富集分析表明,大多数富集的生物过程与MHCII类肽抗原加工和呈递以及淋巴细胞增殖有关。富集的细胞成分主要包括MHC蛋白复合物、晚期核内体和溶酶体。主要的分子功能是MHC蛋白复合物的结合(图4H)。KEGG通路分析显示,DEGs主要富集于免疫相关疾病,包括结核病和哮喘、抗原加工和呈递以及造血细胞谱系(图4I)。两组DEGs如图4J和K所示,上调最显著的5个基因分别为H2-Aa、Ighd、Macf1、Ptpn22和H2-Eb1;下调最显著的5个基因分别为Vpreb3、Top2a、Mki67、Akap12和Myb。

 

图4.C组和D组间B淋巴细胞的特征

 

4.STZ诱导的T1D小鼠骨髓中单核细胞、T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异质性

之后作者分别分析了单核细胞、T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变化(如图5所示)。单核细胞分为5个亚型,包括经典单核细胞(主要表达Fn1、Tmsb10和Crip1)、中性粒细胞(主要表达Retnlg、Ngp和Camp)、NMP(主要表达Mpo、Prtn3和Ncl)、非经典单核细胞(主要表达Ace、Cd36和Apoe)和巨噬细胞(主要表达Cd74、H2-Aa和H2-Ab1)(图5A、D)。这些子集的UMAP如图5A-B所示。各亚群的比例变化与C组相比,除巨噬细胞亚群明显下降外,其他亚群的比例没有明显变化(图5C)。T淋巴细胞在T1D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。因此,接下来作者分析了STZ诱导的T1D小鼠骨髓中T淋巴细胞的亚群。T淋巴细胞被分成4个亚群,包括自然杀伤T细胞(NKT,表达Ly6c2、Ccl5和Cd69),Naive T细胞/中央记忆T细胞(主要表达Ccr7、Hbb-bs和Gm14085),自然杀伤细胞(NK,主要表达Gzma、Klra8和Klra4),和CD4+T细胞(CD4+T,主要表达Rora、Ikzf2和Ttn)(图5E,H)。这些细胞亚型的UMAP如图5E-F所示。各亚群的比例变化中D组除Naive T细胞的比例明显增加外,其他T细胞亚群的比例均呈下降趋势(图5G)。树突状细胞细分为4个亚型,分别为DCs_1(主要表达Klk1、Cd74和H2-Aa),DCs_2(主要表达Stat1、Runx2和Ly6d),DCs_3(主要表达Top2、Mki67和Hist1h1b)和DCs_4(主要表达Prtn3、F13a1和Mcm3)(图5I,L)。这些亚型的UMAP如图5I-J所示。各亚型的比例变化除DCs_1的比例显著下降外,D组其他DC亚型的细胞比例略有增加(图5K)。

 

图5.C组和D组间单核细胞、T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特征

 

5.STZ诱导的T1D小鼠的骨质减少

为了确定STZ诱导的T1D小鼠是否发生骨质减少,作者使用X线和micro-CT分析C组(28w,n=6)和D组(28w,n=5)股骨与胫骨的骨量的变化。图6A为股骨和胫骨的X线图像,显示D组的骨密度明显低于C组。此外,股骨同一部位的micro-CT图像显示D组皮质骨明显变薄。骨密度(BMD,P < 0.001)、骨小梁体积/总体积(BV/TV)(P<0.001)和骨小梁厚度(Tb.Th)(P<0.001)也明显降低(图6C)。同时,骨小梁数(Tb.N)(P=0.098)和骨小梁间隙(Tb.Sp)(P=0.085)分别出现了下降和上升的趋势(图6C)。综上所述,STZ诱导的T1D小鼠发生骨质减少。

 

图6.STZ诱导的T1D小鼠发生骨质减少

 

6.STZ诱导的T1D小鼠骨髓中免疫细胞的比值

图7A结果表明,该实验T1D模型是成功的。C组和D组之间的免疫细胞比例如图7B所示。用RD/RC(D组/C组细胞比例)来说明C组和D组之间的差异。从图7C中可以看出,BM-neutrophil_1/Naive_B的RD/RC最高。BM-中性粒细胞/树突状细胞、BM-中性粒细胞/B淋巴细胞、单核细胞/树突状细胞和单核细胞/B淋巴细胞的RD/RC均呈增加趋势。以上结果发现,骨髓中BM-中性粒细胞/B淋巴细胞的比例增加,与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增加相符。

 

图7.STZ诱导的T1D小鼠的鉴定及C、D组间免疫细胞的比例

 

7.骨髓中骨髓-中性粒细胞和骨髓B淋巴细胞的比值升高与STZ诱导的T1D小鼠骨质减少相关性分析

接下来,采用单细胞流式细胞术验证C组(左,n=4)和D组(右,n=4)中BM-中性粒细胞(Cxcr2+,Ly6g+)和B淋巴细胞(Cd19+)的比例变化(图8A)。BM-中性粒细胞/B淋巴细胞的比值(P=0.040)如图8B所示。结果表明,BM-中性粒细胞/B淋巴细胞比值与BV/TV比值呈负相关(r=-0.7619,P=0.0368)(图8C)。

 

图8.免疫细胞与骨质减少的相关性

 

结论

该研究首次通过GEXSCOPE®单细胞RNA文库试剂盒(Singleron Biotechnologies)构建scRNA-seq文库进行单细胞RNA测序分析,客观地揭示了STZ诱导的T1D小鼠的骨髓细胞图谱,明确了BM-中性粒细胞、B淋巴细胞、单核细胞、T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特征。作者进一步探讨了STZ诱导的T1D小鼠骨髓免疫细胞与骨质减少之间的关系。发现BM-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最显著,而B淋巴细胞比例下降最显著,并通过单细胞流式细胞术证实。作者发现在STZ诱导的T1D小鼠中,BM-中性粒细胞/B淋巴细胞比例的增加与骨质减少呈负相关,这可能是血液中外周血NLR增加的原因。同时,GO和KEGG分析显示,BM-中性粒细胞和B淋巴细胞可能参与了T1D和T1D诱导的骨质减少的发病机制。提示今后可以对BM-中性粒细胞和B淋巴细胞进行深入的研究,以加强对T1D和T1D诱导的骨质减少机制的理解。这项研究表明,精确调控骨髓中的免疫细胞可能成为治疗T1D和预防T1D诱导的骨质减少的新策略。

 

参考文献

[1] J. Zhong, X. Mao, H. Li et al., Single-cell RNA sequencing analysis reveals the relationship of bone marrow and osteopenia in STZ induced type 1 diabetic mice, 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,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jare.2022.01.006

联系我们
  • 微信公众号
  • 售后公众号